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智能化的普及,智能可穿戴設備就應運而生了。
智能可穿戴設備是像衣服和首飾一樣,可以持續地穿在身上,具備先進的電路系統、無線聯網及獨立處理能力的終端設備。其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可長期穿戴和智能化。
物聯網的潛在應用十分廣泛,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重要特征。用于收集數據的設備需要體積小、易于使用且幾乎隨時可供使用。這些要求可能在可穿戴設備上最為明顯,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在使用可穿戴設備來跟蹤活動、監測身體指標和改善健康。
為了收集所需的數據,消費者必須將可穿戴設備持續戴在身上。因此,它們必須小巧而舒適,并能長時間連續工作。
這產生了如何為這些設備供電的問題。理想的情況是,它們可以直接從所處的環境中獲得能量,這樣它們可以始終保持有電。雖然我們已經在降低功耗和改善能量采集上取得了很大進步,但距離實現理想還有一定差距。在可預見的未來,我們還需要依靠電池作為主要電源。特別是,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由數十億設備造成的能源浪費,在未來一段時間,可充電電池應該是首選電源。
可穿戴設備的電池充電安全
可穿戴設備不僅尺寸很受限制,而且由于需要長期穿戴,舒適性也很重要,因此它們還必須非常輕,所以電池就必須盡可能小。不僅如此,IDC和GMI進行的反復研究表明,電池續航時間是消費者購買電池供電式便捷產品的第一考慮因素。因此,高電池容量對產品獲得成功非常重要。
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使得電池面臨的挑戰更加艱巨。幸運的是,鋰電池的許多特性使它們能夠克服這一挑戰,從而成為可穿戴設備應用的理想選擇。
首先,它們提供高能量密度,允許系統設計工程師選擇更小更輕的電池,而且能提供更長的工作時間。同時,鋰電池的工作電壓通常為3.7 V,相比之下,鎳氫或鎳鎘電池只有1.2 V。這意味著鋰電池需要更少的電芯(cell),這也有助于實現更小更輕的系統。另外,它們的自放電率也遠低于基于鎳的電池,約為每月2%,而鎳氫和鎳鎘電池高達每天5%。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充電次數,而且電池放置很長時間后也能隨時再次使用,從而使系統更加便于客戶使用。
當然,所有技術都有自身的缺點。例如,鋰離子電池的制造比基于鎳的充電電池更復雜,所以價格更貴。但作為一種大量生產的產品,規模經濟和持續的技術改進正在快速降低其制造成本。
最近的頭條新聞也顯示,鋰離子電池具有更大的潛在安全風險。由于使用易燃電解質,所以如果充電電壓過高或過低都有可能導致起火或爆炸。不過,大多數鋰離子電池都有內部保護電路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過壓或欠壓。但鋰離子電池的充電過程仍然比基于鎳的充電電池復雜的多。
鋰離子電池:實現舒適方便的可穿戴設備
1,小電池,長續航時間,高能量密度
2,更高工作電壓意味著更少的電芯和更小的系統
3,更慢的自放電:更少的充電次數,隨時可供使用
充電挑戰
為避免這些安全問題,鋰離子電池需要恒流(CC)、恒壓(CV)的充電過程。在此過程中,電池首先以固定電流充電,直至達到設定電壓。然后,充電電路切換到恒壓模式,從而提供必要的電流,以維持設定電壓。
為了獲得最佳充電效果,必須對電流和電壓水平的選擇做出精心的權衡。以較高電壓充電可以增加電池容量,但電壓過高會造成電池受壓或過充,導致永久損害、不穩定性和危險。同樣,較高充電電流可以加快充電速度,但代價是減少電池容量:充電電流降低30%可以使電池儲存的電荷量增加10%之多。
因此,充電電流通常設置為電池容量(電池能持續供電一小時的最大電流)的一半,電壓設置為每個電芯4.2 V。不過事實證明,使用略小的充電電流及電壓可減緩電池老化,使其能夠以更高的蓄電量度過更多的充電循環。